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。”这十字箴言的广为流布,我猜肯定不是因为它出自“美女教师”。但和出自“教师”,还是有些关系的。比如换作别人,同样的意思,若写成“世界很大,我得去看”,八成就会因少了“情怀”,而不被关注。校长会不会批准呢?也说不准。
说是关注,包括批准,不如说是被说服。而说服,是需要一定的语言能力的。这位女教师,就拥有这个能力。以下详析之——
先说“那么”。世界肯定大,人人都知道,这是无须特别说明的,而前边加上“那么”,其要义,则不在说明世界之大,而是加注了倾慕和向往,把叙述变成了感叹。举一反三,“美女教师”那么美,也不是在肯定她的美,而是在艳羡,或者嫉妒,或者惦记——总之,是投入了主观的感情的。
“世界那么大”的感喟之后,本可以有两种结论。一种是既然太大,不如“大隐隐于市”,反正我也逛不过来。另一种,就是箴言里的,“我想去看看”。这里,“想”就有了招人怜的意味,虽也是决定,但比较一般的决定,要温和委婉许多。再加上后面的“看看”——“看”的重复也不是白给的,而是强化了招人怜的意味。总之,无论那位“美女教师”能否走出郑州,她的“情怀”的感染力肯定已经走出了郑州。
必须说,“想去看看”,是拜经济水平的提高所赐的。当人们从两条腿走路,变成了两个轮子,乃至今天的四个轮子,“想去看看”的“想”,终于诞生了,而“看看”,也终于可以实现了。哪怕是去抢购奢侈品,哪怕是去买马桶盖,又有什么可苛责的呢?起码它们都在证明,在许多人的生活里,已经把世界之大,和“想去看看”之间,画上了关联的符号。这,肯定是个进步。
但在人们的“想去看看”之前,还有更广泛意义上的“想去看看”。在追求功利的“想去看看”之前,还有更纯粹的“想去看看”。这个更广义也更纯粹的“想去看看”,就是人类的探险精神。尽管探险家古今中外都不缺乏,但总的来说,探险精神的集中体现,还是人类某个相对固定时段里的事。我认为,它应该就是所谓的大航海时代,约略相当于中国明代的同期。那个重要的标志,当然就是人类对海洋把陆地割裂的困难的克服。
那个时代,人类重新焕发了青春,探险精神,更纯粹地表现为一种想去看看的冲动。伴随这个冲动的,是人类的发现和发明能力的飞跃。若你有兴趣,可以点数一下当时的科学成果——它们几乎都是为了更多地实现“看”世界的需要,而做的帮手。
所以,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的意义,或说应有的意义,就不是出门旅游那么简单了。可能,它起码可以唤起“美女教师”的探险精神,她探险的地方,也绝非旅游的目的地一种。通过看世界,之后可以解放自己的思想,活跃自己的人生,追求自己的价值。这是远比玩弄一只智能手机更显见的进步。鉴于这个意义,人们看世界,还远未达到满足的地步,还必须继续,不能停。